最新目录

浅析泰罗科学管理对我国当前公共管理的启示(2)

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1.4 完善激励工作制度 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过于注重成员的公平、参与和代表性等价值,而对效率和效益则较为忽视,应当学习科学管理中的激励思想

2.1.4 完善激励工作制度

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过于注重成员的公平、参与和代表性等价值,而对效率和效益则较为忽视,应当学习科学管理中的激励思想。在我国行政体制内部不可能实行计件工资制度,也不可能单纯的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应该强调公务员是“公共人”的同时,看到他们也是“社会人”“经济人”[4]。应当根据工作中人员的实际表现,给予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激励,以此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奖励的适度性,以免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2.1.5 培养协调合作精神

泰罗认为劳资双方需要来一场“精神革命”,应该从关心剩余分配转移到增加剩余价值上,认为只有双方合作,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大经济利润总量使双方获利都变大,才能实现共赢。在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中,部门仍有各自为营,上下级政府缺少沟通,下级对上级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服从的僵化组织关系现象。需要学习泰罗协调合作的思想,不仅在部门内部要形成合作局面,中央和地方、政府与社会也应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提高公共管理的质量。

2.1.6 设立例外原则

泰罗为组织机构的管理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例外原则。高级管理员把日常事务交给下属,自己保留对重要事务的决策权。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公共福利与利益[5]。目前我国中央权力虽有下放,但地方仍存在缺乏自主权力的情况。应学习泰罗的例外原则,中央适当的简政放权,给予地方更多结合地方特色管理的权力。上级领导人可以将一些事务管理权下放给下属,调动普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而高级领导人也有更多时间投入重要事务中。

2.2 泰罗科学管理的历史局限反思

2.2.1 泰罗科学管理未真正解决阶级矛盾问题

泰罗科学管理尽管转化了劳资双方的矛盾,认为提高效率将蛋糕做大就可以使双方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当这两种力量发生碰撞时,利益受损的总是工人[6]。因此,阶级矛盾总是存在的。泰罗提出的“效率可以最终解决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只能说缓解阶级矛盾,并非解决。需要注意到,阶级性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个运行。在目前公共管理中,领导人员与下级沟通时应当注意方式方法,要让下级感受到尊重,这样才能提高下级办事的效率,让整个组织具有凝聚力。

2.2.2 泰罗科学管理未解决整体管理问题

泰罗科学管理为每个具体岗位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挑选最适合的人在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但却忽视了企业的整体经营流程。在当时,标准化的生产提高效率就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公共管理更需要注重整体的管理发展,不能仅仅注重单个岗位的发展,否则会导致政府管理的碎片化、分散化。公共管理提供的产品要迎合市场的变化,而不能一昧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去提供,这样才是真正关注公共管理的长远发展。

2.2.3 泰罗科学管理忽略了人的社会因素

泰罗的科学管理过于注重技术的因素,主要依靠标准化操作去完成工作,但实质上忽略了人的社会因素,不重视人的作用。这在当时市场需求较单一,发展速度缓慢的工业革命时代,较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但是,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管理中最为突出、最为活跃、最为创造的关键因素[7]。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然不合时宜。此时,在公共管理中,需要让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上级应当多倾听下级的想法和诉求,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挖掘其工作潜能。

3 结语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继承前人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管理学的深刻探究,对组织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使管理从此变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尽管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的公共管理中,需吸收包括泰罗科学管理在内的先进的西方管理思想,结合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不断提高我国行政效率,改善我国的公共管理。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文章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网址: http://www.kxglyjzz.cn/qikandaodu/2021/0507/688.html



上一篇:高中受助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措施研究
下一篇:地摊经济不仅是救急

科学管理研究投稿 | 科学管理研究编辑部| 科学管理研究版面费 | 科学管理研究论文发表 | 科学管理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管理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