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思考(2)

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创新发展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

(三)创新发展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4],这是我党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任务写进《党章》,标志着我国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创新发展阶段。作为非公有制经济“领跑者”的温州,率先开启了加强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的新探索。为了统一领导和协调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管理,温州市在2005年10月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且同年实现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成立社会工作委员会,形成温州非公企业上下一致的统一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实施对于整个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来说无疑是开辟了“新大陆”[5]。事实上,这一阶段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不仅在实践领域得到了创新,而且涉足理论研究领域,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他们基于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现状,提出了不少独到、新颖、有力量的见解。有学者认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应建立不同模式的党组织,具体可以采用独立式、联合式、挂靠式、派入式、统建式等[6]。另有学者认为,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组织设置无规、组织活动无序、组织领导无章等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完善立法手段,才能实现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由无章可循状态转换到依法规范的轨道上来[7]。总体而言,这些富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既拓宽了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的原有思路,也为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的全面强化打下坚实基础。

(四)全面加强阶段

十八大召开前,我国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活动主要围绕着如何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而展开,十八大提出要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无疑给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事实上,在200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领导机制、工作机制以及作用发挥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已经标志着我国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进入了全面加强阶段。为了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且顺应非公企业发展的党的组织建设的成功道路,我党在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适应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各级干部、建立高质量的党员队伍以及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方面都展开了积极探索。譬如,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各地非公企业党组织相继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党员等行之有效的活动以提高非公企业党员思想素质、提升服务能力。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158.5万家非公企业法人单位建立党组织,相比2012年增长了近11万。与此同时,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总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在全面强化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取得丰硕成果:一方面,实现了党组织数量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的现实挑战

纵观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对于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并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逐步提升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在认知层面、管理架构以及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非公企业主党组织认同感有待加强

非公企业主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是该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心理基础,其强烈与否直接关系党组织的“建”与“不建”。当前,仍有不少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尚未设立党组织,其原因之一便是非公企业主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不强,表现为非公企业主对党组织持有消极态度。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是“刻板印象”致使积极性降低。刻板印象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一种与其所代表的真实情况不相符或者不完全相符的固定印象”[8]。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非公企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同时也获得了“自由”。在此过程中,部分非公企业主认为党组织的设立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密切关注和重视且与各项政策方针紧密联系,进而使他们对党组织产生“刻板印象”,即党组织纪律严、民主制度不健全等,这无疑削弱了非公企业主设立党组织的动机,降低其了解党组织的积极性。二是逐利性引发认知偏差。众所周知,非公企业具有天然的逐利性,这使得企业主在作任何决定时都会考虑所作决定能否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然而,党组织所具有的凝聚人心、促进企业管理、提升社会影响力等功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是“隐性的”,且需要时间的“发酵”。由此,非公企业主很容易受到逐利性的影响,对党组织的认知产生偏差。殊不知党组织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投入成本,他们看不到党组织是非公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譬如,非公企业员工与企业主之间的合作是维持企业发展的根本,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即劳资矛盾。而党组织的存在可以有效化解矛盾,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进而影响企业发展。有分析显示,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前列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些企业都十分重视党建工作。三是多元文化冲击造成信任危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中心地带”,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交流、碰撞表现得尤为活跃。非公企业处于思想神经的末梢,对于任何思想文化的反应较为敏感,很容易受到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左右。譬如,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现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这就促使部分非公企业主对在非公企业中设立党组织的行为产生质疑,认为企业与党组织分别归属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不同领域,二者之间不应有所关联;更有党组织“无用论”等言论侵入非公企业主的思想深处,严重动摇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地位,致使非公企业主对党组织失去信任。

文章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网址: http://www.kxglyjzz.cn/qikandaodu/2021/0525/707.html



上一篇:强化公安监管场所犯罪线索管理打造侦查手段新
下一篇:实现消防特种车辆科学管理的主要对策

科学管理研究投稿 | 科学管理研究编辑部| 科学管理研究版面费 | 科学管理研究论文发表 | 科学管理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管理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