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汽车新定义06期|二十二省市争相布局,百企合力

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出品 | 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作者 | 鲁楠 摘要: 1. 10大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带动下,全国22个省市涌现出超过60个车联网测试区/示范区项目,无锡、天津、长沙在城市部署、标准测试

出品 | 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作者 | 鲁楠

摘要:

1. 10大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带动下,全国22个省市涌现出超过60个车联网测试区/示范区项目,无锡、天津、长沙在城市部署、标准测试、智慧交通运营等方面建立先导示范;

2.C-V2X技术与应用在“新四跨”活动中得到充分验证,无人驾驶出租车、5G智慧公交在多地实现良好推广,车联网行业应用已具备基本条件。

3.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好势头,长三角、长株潭岳连线成面,车联网区域协同发展趋势愈加显著。

10月13日,工信部正式批复支持湖南(长沙)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增至三家。结合2020年“新四跨”的顺利进行,车联网无论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技术与产业链成熟情况来看,无疑已经到了商业落地的窗口期。

本文将结合全国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应用落地情况,深入探究车联网商业落地前的行业趋势和挑战。

01 车联网基础设施遍地开花,先导区建设加快规模化进程

车联网示范试点建设始于2015年,在国家多部位和各地方省市的支持下,汽车、交通、ICT等多领域的企业积极投身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自动驾驶和C-V2X技术应用验证,共同探索中国车联网商用发展之路。历经五年的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成熟度来看,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国家引领,地方跟进,多方共建车联网应用示范大舞台

l10大的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区格局形成

2015年9月,工信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浙江成为中国首个开展部省合作推进5G车联网应用示范的省份。由此,揭开了国家主导的车联网示范试点建设的序幕。

随后北京、上海、重庆、无锡、长沙等地陆陆续续获批,形成10大的国家级智能网联/车联网测试示范区格局。

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建设形成功能各异、主体多样的车联网测试示范基地,深化车联网技术验证、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模式的探索。

l地级智能网联示范项目遍地开花

政策的支持和重点城市的先试先行刺激全国各大中城市、企业纷纷加入智能网联示范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示范区与测试基地不下60家,遍布我国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华南、西南、西北地区22个省市。

具体而言,这些车联网的试验与应用载体建设主要分为几大类型:封闭测试场与半开放测试道路、全开放城市级示范区、智慧高速。

封闭测试场与半开放测试道路方面,主要为城市产投投资建设,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技术能力的科研部门建设运营。全国范围内较为成熟测试区有重庆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I-VISTA测试区、北京顺义北小营封闭测试基地、天津西青智能网联测试基地等,面向全行业,提供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技术测试试验。此外企业、高校自建的测试基地,为技术研发孵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同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基地、长安大学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广汽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等。

全开放城市级示范区是封闭测试和半开放测试的成熟演进。当前在无锡先导区、云栖小镇等重点领域已广泛开展城市级车联网应用,江苏相城区建成全球最大的5G+北斗高精定位网。在开放道路测试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长春、深圳、杭州、无锡、长沙、保定、济南、平潭、肇庆等多座城市出台了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划定了具体道路开放区域。

高速公路是现阶段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在公共区域最好的应用场景。为此全国纷纷开展针对高速公路应用场景的基础设施改造,打造重点项目,为高速公路车联网系统应用提供先期探索,实现智能网联重点城市的连接打通。重点项目包括:杭绍甬高速、一号高速公路、北京京雄高速等。

? 成熟示范区实现跃升,挂牌先导各司其职

测试区和示范区不断成熟发展,产业链初步形成,以封闭和半封闭为主的示范试点已不能满足车联网向前发展的步伐,车联网亟需从应用示范走向商用,需要在更大的环境中成长、在规模化应用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车联网建设、发展道路,于是车联网先导区应运而生。

文章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网址: http://www.kxglyjzz.cn/zonghexinwen/2020/1112/535.html



上一篇: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潍坊市教育局合作共建
下一篇:君子道上市孵化器:隐形富豪因穷人发家

科学管理研究投稿 | 科学管理研究编辑部| 科学管理研究版面费 | 科学管理研究论文发表 | 科学管理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管理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